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千万次,被光岳楼之美折服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01

千里运河第一楼

聊城与运河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聊城境内西侧穿过,元代会通河纵贯聊城境内腹地,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繁荣,积淀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

光岳楼作为聊城市东昌府古城区的最高建筑,像一位庄重而慈祥的老人,注视着这座城市的变化。

巍巍光岳楼,六百五十载,历经风雨而愈显峥嵘,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厚重与辉煌。

登顶光岳楼,可以俯瞰整个聊城古城的美景,城中有水,水中有城,不愧是“江北水城”,令人心旷神怡。

光岳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古城中心,是聊城标志性建筑。建成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距今650年历史。

起初修建光岳楼是出于“瞭望敌情,报时报警”的军事需要,在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的美誉。

“光岳楼”初名“余木楼”,到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重修时又因地为名,称之为“东昌楼”。

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西平人士李赞(考功员外郎),在他《题光岳楼诗序》中说:“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余年矣,尚寥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

因和敖翰林诗一律,以归天锡,不知斯楼以为何如。此后历代重修碑记都一直沿用“光岳楼”,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鼓楼”或“古楼”。

02

飞甍出云,光岳楼之巍峨

六百五十年来,光岳楼一直是聊城古城最雄伟高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质楼阁之一。

从外观来看,光岳楼是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组成,通高和底边都是33米,也就是我国古代的九丈九尺,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其中最大的看点是它的四层主楼,全为榫卯结构,由32根金柱分为内外两槽排列支撑起来的一个牢固稳定的整体,柱列分布特点和宋“营造法式”极为相似,从建筑而言,光岳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

值此光岳楼建成650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浅谈光岳楼:“光岳楼至今仍保留着初建时大量的历史文化气息,格外珍贵。”

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33米,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

光岳楼虽几经重修,其建筑构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时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是明初建筑的重要遗物,许多地方保留了宋元风格。

以形式而论,砖台、重檐、十字脊内部置空井等,仍袭宋元楼阁遗制;细部以柱础言,从明洪武初所建南京宫殿已开始用古镜式,此楼仍用宋元以来的覆盆式;就结构来讲,柱之侧角升起,楼置暗层,内外等高双槽柱列,斗拱疏朗配置,以及柱头科斗口未加宽等,也都上承唐宋以来的传统做法,同时也与其它明初建筑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之始。

光岳楼采用的是主体结构与附加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内以32根通天直上的内外槽柱构成楼的主体,外以一楼围廊和二楼平座构成楼的保护层。外层结构虽易损坏,也易维修更换。围廊和平座虽已重修多次,而主体结构却一直未动过。

03

两河之约 光岳天下

光岳楼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征,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光岳楼作为运河沿岸的代表性名楼,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都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

其中康熙皇帝四次登楼,御题匾额“神光钟瑛”,悬挂于南面二楼檐下,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六次登楼,御题匾额“光岳楼”悬挂在南面四楼檐下,并把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

光岳楼与大运河,是水脉与文脉的交织,承载着聊城的记忆,也是中华文明的生动注脚,映射出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历史智慧。

这座古老的楼阁见证了聊城的沧桑变迁和繁荣发展,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在未来,让我们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与发扬其背后深远的文化意义,让光岳楼的韵律与运河畔的聊城史诗,永远回响在历史的长廊之中。

光岳楼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楼广场

来源:文旅聊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