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筑牢新型涉老侵权治理与权益保护防线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随着数字化进程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各类新型涉老侵权行为呈现隐蔽化、场景化与精准化特征。以电信网络诈骗、私域社交欺诈为代表的侵权手段,将老年人作为主要目标,利用其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情感陪伴需求较强等特点,侵犯老年人财产与信息安全。如何有效识别并治理这些新型侵权行为,已成为当前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新型侵权手段:

数字化背景下的“银发围猎”

当前,针对老年人的侵权行为已从传统线下场景转向线上精准施害。在电信网络诈骗方面,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法持续升级。他们不仅利用AI换脸、语音合成等技术冒充老年人亲友实施诈骗,还频繁编造“医保卡停用”“快递丢失理赔”等话术,诱使老年人点击钓鱼链接、提供验证码。这些诈骗行为具有很强的技术隐蔽性,不法分子在完成财产转移后往往立即销毁证据链接,给案件侦破和受害人维权带来极大困难。

私域社交平台已成为情感营销与虚假宣传的重灾区。一些营销账号通过建立微信群、打造“贴心主播”人设,通过长期经营获取老年人信任。他们针对老年人普遍关注的健康、养老等议题,刻意夸大失眠等常见症状的危害,将普通食品或保健品包装成“特效药”。同时利用技术手段伪造直播数据、虚构抢购氛围,诱使老年人高价购买无效产品或持续打赏。此类行为往往游走在监管边缘,查处难度较大。

此外,以“养老投资”为名的金融骗局也在不断翻新。不法分子瞄准老年人对养老理财的迫切需求,打着“以房养老”“国家帮扶项目”等旗号,在朋友圈、亲友群等信任度较高的私域场景中传播虚假项目信息,以“高回报、低风险”为诱饵实施非法集资。由于老年人对新兴金融产品了解有限,加之骗局设计精巧,部分老年人因轻信而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多方协同治理:

构建老年人权益防护网

为应对这些新型挑战,国家层面不断完善制度设计与执法机制。近年来,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相继实施,为打击数据滥用、网络诈骗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设置了更严厉的刑事责任条款。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也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平台在直播营销、账号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从源头上遏制利用新媒体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

在执法层面,公安、金融监管、市场监管等部门持续开展“净网”“护老”等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以养老服务、健康养老为名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工信、公安等部门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对诈骗电话、短信、恶意网址的监测、识别与拦截,建立涉诈预警平台,对正在遭遇电信诈骗的老年人及时给予提醒和劝阻。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老年人异常转账交易的风险提示与核查,从支付环节阻断资金流失。

在社会层面,基层组织、媒体与平台企业正逐步形成共治合力。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通过宣传栏、专题讲座、入户走访等形式,向老年人普及防骗知识。许多社区还联合派出所、银行网点建立“银发守护站”,提供咨询和帮助。主流媒体持续曝光新型骗局和侵权案例,制作通俗易懂的防骗指南和公益广告。互联网平台则通过加强内容审核、清理违规账号、优化算法推荐机制等措施,在直播、交易等环节增设风险提醒功能,切实履行平台主体责任。

展望与建议:

从治理到“智理”的体系升级

未来,针对新型涉老侵权的治理工作需进一步突出精准性与系统性。要加强对老年人个人信息的源头保护,严厉打击非法获取、买卖老年人个人信息的行为。同时要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推动“老年人模式”从形式走向功能实效,提升防护的实际效果。

在宣传教育方面,应针对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老年人,开发更具针对性、趣味性的宣传教育产品。通过情景模拟、短视频展播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听得懂、记得住的防骗知识。可以考虑建立老年人数字素养评估体系,将防骗能力纳入社区养老服务考核范畴,提升老年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在机制建设上,要深化跨部门跨区域协作,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线索移交、联合执法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形成打击合力。针对跨区域、网络化犯罪特点,强化区域警务与监管协作。同时要完善长效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涉老消费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和维权绿色通道,鼓励发展面向老年人的金融、法律咨询服务,推动开发适合老年群体的保险产品。

守护老年人权益,不仅关乎个体家庭的幸福,也是社会文明与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面对不断翻新的侵权手段,唯有通过法治规范、技术赋能与社会参与的深度融合,构建从预防到救济的全链条保障体系,才能织就更具韧性的“银色防线”,助力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安享晚年。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