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延绵千年的文化根脉,亦是涵养社会温情的精神基石。值此重阳节到来之际,本报编辑部特邀部分专家和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拟表彰对象,从理论阐释、实践探索到榜样力量,多维度畅谈孝亲敬老文化的传承之道与创新之法,以资借鉴。
筑传统根基 融数智创新
陈声柏
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伦理,其传承需扎根传统,更要适配时代。从《论语》中孔子论“孝”的内涵来看,孝的根基在于对生命本源的敬畏——“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决定了孝是对父母养育的情感回应与时间补偿,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认知,更让孝成为个体确立代际坐标的生存智慧。在践行层面,孝并非“愚孝”,而是“无违于礼”,核心是“敬”:物质供养是孝的基础,更需将父母视作独立、有尊严的生命主体,避免“养而不敬”的浅层尽孝。即便父母离世,孝仍以“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仪式延续,更通过继承父辈合乎道义的价值理念,实现从生命延续到文化传承的升华。
数智时代为孝亲敬老文化注入新活力。高清视频通话、VR/AR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拟“在场感”,传递“色难”的关切;智能穿戴设备能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缓解子女“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焦虑;“数字反哺”则在教长辈用数字设备的过程中,重塑平等互动的代际权力关系。叙事层面更需革新,用短视频分享日常亲情片段,以“微叙事”替代传统“二十四孝”式的道德楷模叙事;聚焦远游子女平衡事业与亲情等现代困境,探讨切实解决方案;开发家庭线上互动产品共同记录家族史,让“父之道”的传承更具参与感。如此守传统之魂、创时代之新,方能让孝亲敬老文化历久弥新。
(作者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
厚植文化底色 谱写敬老新篇
魏彦彦
传承孝亲敬老文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文化润滑剂。孝亲敬老是中国之治最深沉的文化底色,它不仅是道德律令,更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在亿万老年人笑脸上的生动实践。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强制规范赡养义务,大力倡导孝亲敬老的社会风尚,引导公民自觉履行道德责任。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现代国家治理中“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理念的生动实践。
传承孝亲敬老文化是发展银发经济的文化动因。孝亲敬老不仅是消费动力,更是重塑经济结构、引领发展范式转型的重要力量。基于孝心的消费是一种情感驱动型消费,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可以为银发经济提供稳定的内生动力,通过文化赋能为银发经济注入新动能。
传承孝亲敬老文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标识。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挑战,中国探索出一条以孝亲敬老为内核的代际和谐、家国共担的独特路径,为破解全球老龄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注重文化伦理、强调代际和谐的东方智慧。
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背景下,传承与发展孝亲敬老文化,既要坚守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的核心价值,又要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使孝亲敬老文化真正融入新时代社会生活。
(作者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科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
激发银龄活力 托起长者幸福
陈红照
我今年64岁,虽已步入老年,但心态始终很年轻,总希望力所能及地做些有意义的事。
近几年,我满怀热忱地投身于为老服务工作,也因此收获了一些荣誉。这让我倍感荣幸。
人人都会老去,家家都有老人。我的父亲如今已过百岁,通过对他的日常照护,我更深刻地明白:有老人,就需要有人悉心照料、尽心赡养,这不仅是情感的牵绊,更是我们必须履行的职责与义务。如今,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富足,那些为“大家”的发展与“小家”的幸福奋斗了一辈子的老年人,理应得到周全的关怀与优质的赡养。
结合自身经历与观察,我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医疗水平的提升,以及个人健康意识的增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正不断改善——不少70岁、80岁甚至90岁的长者,生活依然能够自理。物质生活无忧后,他们对“求知、求艺、求乐”的精神需求愈发强烈,渴望获得更多精神层面的慰藉。
因此,对老年人的关怀要主动带他们参与活动:在互动中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拓展新视野,用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丰富生活,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纳社会的发展与人生的自然走向,从容豁达地拥抱生活中的起伏与酸甜。也正因为这份初心,我牵头创办了社区教育学校,为社区老年人搭建起专属的学习平台。希望他们能在这里交流互助、学习成长,在获得社会参与感和尊重感的同时,拥有健康幸福的晚年,实现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
(作者系海南省临高县新盈镇乐红年老少活动中心负责人)
看见老人价值 听见老人心声
谭振莲
作为一名来自新疆基层的社会工作者,扎根基层越久,我越感到“敬老”重在“敬”字。这不是单向的怜悯,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他们的习惯,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能为社区发光发热。
社区维吾尔族老人艾沙,年事已高,女儿常年不在身边。起初他总独自坐在院子角落里,沉默寡言。了解到他年轻时热爱歌舞,我们就带小朋友请教他,没想到打开了他的心扉。现在,他常来我们社区的石榴籽课堂,和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老人们一起做手工、聊天,其乐融融。各民族老人在朝夕相处中亲如一家,这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敬老爱老不仅要满足老人们的物质需求,更要“看见”他们的价值、“听见”他们的心声。
我们的服务工作,就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人身边。这最后一公里路,靠脚步丈量,靠用心积累。多跑一趟、多打一个电话、多听一句唠叨的点滴积累,汇成关爱温暖老年人的河流。
在新疆,社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正是秉持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相同文化理念,我们的情感是相通的。我们一起过古尔邦节,一起过春节,在节庆交融与日常相伴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孝亲敬老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新疆特有的热情与包容。
(作者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喜利妈妈社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
撑起安全伞 守好养老钱
杨利清
从事基层检察干警这些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始终是我践行职责的初心。办理养老诈骗案时,八百多位老人、上千万元被骗资金,在我眼里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老人们攥在手里、盼了一辈子的晚年依靠。为了帮他们追回“养老钱”,我们连夜梳理证据,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循着线索追查资金流向;我把私人电话留给老人,每当深夜接到他们的电话,我都耐心为他们解心结,帮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除了办案维权,我们更想着“防患于未然”——一次次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普法宣传,用老年人听得懂的话讲案例、教方法,帮他们筑牢防骗的“思想防线”。
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把检察职责融入每一件涉老案件办理、每一次老年人权益守护里,帮老年人守住“钱袋子”、护好“身边事”,让法治的阳光照亮他们的晚年生活。
(作者系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民检察院二级检察官)
用心用情用力服务
搭建老有所为平台
朱鸣学
深圳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汇聚了4854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老年科技工作者。这些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具有深厚的专业技术基础、丰富的科研和管理经验、良好的工作作风,虽处暮年仍渴望为社会作贡献。
多年来,协会努力在老年科技工作者与政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他们对政府决策和重大的民生事项建言献策;努力在老年科技工作者同企业、社区、学校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为企业技术攻关、青少年科学普及贡献力量;通过组织“银龄行动”,在老年科技工作者与困难地区的乡亲们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为乡亲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协会尽可能多地聚拢退休的老年科技工作者,为老年朋友之间相互问候、相互帮助搭起一座桥梁;通过组织讲座、参观等活动,帮助老年科技工作者开拓视野,与时俱进……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是对老年科技工作者的信任,也是每一位老年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将牢记嘱托,做好协会工作,为老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老有所为的平台,助力他们为高水平科技创新再立新功。
(作者系深圳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
用文化浸润心灵
以专业守护幸福
熊长英
在湖北省宜昌市社会福利院,我们以“仁爱孝善”为核心理念,用心打造一个温暖如家的生活环境。从硬件改造到软件提升,从生活照料到精神关怀,每一项工作都承载着对长者深深的关爱。我们推行个性化餐饮、建设风雨连廊、加装电梯、实施“冬暖工程”,让孝心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便利中。
我们以专业服务践行孝亲敬老文化。潜心培育专业的医技护理团队,探索全方位一体化养老服务,让孝文化在医养融合中焕发生机。引入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团队,为老人提供情感支持与心理慰藉。我们培训万余名养老护理员、开展院校合作,让人才培育与文化传承相互促进,使孝亲敬老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
我相信,当专业与温情相遇,传统与现代相融,孝亲敬老文化必将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社会福利院院长)
践行为老初心
创新敬老路径
司冬梅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全体人员,20年如一日坚守为老服务一线,用心守护千余名失能失智老人。我们始终认为,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检验孝亲敬老文化落地的试金石。护理院以党建为引领,探索性地将“医疗+养老+康复”的专业服务模式,融入尊老、敬老、爱老的生动实践:为饱受压疮困扰的老人上门精准救治,为突发脑疾的老人开通转诊绿色通道,用中医理疗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逐步康复。这些坚守,让孝亲敬老美德有了温暖的具象表达。
弘扬孝亲敬老文化,既要守好服务初心,更要探索创新路径。我们精心打造“天使照护”服务品牌,一方面推动生活照料流程标准化、医疗服务水平专业化,为老人提供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文体活动、温情的家属共护环节搭建情感桥梁,让传统意义上的“养老”,转变为有品质、有温度的“享老”。我们积极开展养老专业培训、分享优质服务经验,让孝亲敬老从个体的自觉行动,升华为养老行业的共同追求,推动这一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院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