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过去,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养儿防老” 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家庭出现了子女在外地工作,老人独自留守家中的情况,他们在生活中一旦遇到突发疾病或其他困难,往往难以及时获得帮助。
今年以来,邯郸市以养老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突破口,纵深推进 “整合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引领一批” 专项行动,全面推动养老机构实现从 “达标运营” 到 “提质增效” 的跨越。
特困兜底 政策暖意筑牢幸福底线
政策兜底的重心,始终聚焦最困难、最弱势的特殊群体。邯郸市通过 “撤并整合、改扩建升级” 等精准举措,优化特困供养机构区域布局,完成 20 家区域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改造,实现 “市域全覆盖、特困全收留” 的兜底目标。“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饭菜合口、护理贴心,比家里还舒坦!” 武安市贺进镇特困人员养护院 72 岁的张士建老人,自去年入住后身体与精神状态显著改善。这份幸福感源于武安的创新实践 —— 当地将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作为普惠养老破题之举,整合 12 家乡镇敬老院资源,投入 3000 余万元高标准改造消防设施、适老化设备及 “气改电” 系统,让老旧院所焕发新生。
居家养老的安全与便利,同样牵动着政策神经。针对特殊困难及高龄老人居家风险痛点,邯郸市秉持 “自愿便利、因户施策” 原则,推出涵盖地面防滑、如厕安全、防走失监护等 7 大方面 23 项内容的适老化改造服务,精准实现 “行走无障、洗浴安全、监护有效、器具适配” 目标。截至目前,已连续 4 年累计投入 1600 万元,惠及 1 万余户困难家庭,让老年人在家中就能获得专业照料与安全保障。而在涉县等地,高龄津贴 “免申即享” 服务更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 —— 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系统自动比对识别符合条件的老人,变 “人找政策” 为 “政策找人”,目前已惠及全市 18.9 万名 80 岁以上老人。
医养融合 专业守护健康晚年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对健康保障的需求日益迫切,医养结合模式成为破解 “养老难、看病烦” 的关键抓手。这种 “养老 + 医疗” 的深度融合模式,通过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协作机制,甚至在养老场所内嵌专业医疗团队与设施,让老年人足不出院就能享受诊疗、康复、护理全链条服务,彻底告别 “医院养老机构两头跑” 的奔波之苦。
“公寓里 90% 以上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康复需求特别迫切。” 邯郸市唯一五星级医养结合机构 —— 邯钢医养中心主任申彩霞介绍,中心不仅专设康复科,更与邯钢医院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创新推出 “医养一张床” 服务:老人无需辗转不同机构,在熟悉环境中即可实现 “养老床位与医疗床位” 的无缝转换,获得连续完整的医、康、养服务。通过身体状况、认知功能、心理状态等多维度评估,中心还为每位老人定制饮食、运动及康复方案,推动健康管理从 “治病” 向 “防病” 转变。
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更在持续发力。目前,全市 38 家医疗机构已与 41 家京津冀高水平医院签订 68 份合作协议,覆盖 20 余个临床专科,通过远程会诊、人才培养等深度合作,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京津优质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已达 176 家,床位总数 2.11 万张,为健康晚年筑牢 “防护网”。
康养融合 多元业态解锁享老新篇
“自从住进来以后,学书法、练太极,感觉每天都很充实。”住在涉县锦年怡居医养中心的内蒙老人李金举也体验了旅居养老的幸福惬意,“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运动康复、休闲花园等设施一应俱全。在新环境里认识很多新朋友,整个人都焕发生机。”
邯郸曜阳国际医养中心则通过旅居为老人们打造出“候鸟式”养老新模式。春季奔赴苏杭赏樱踏青,秋日前往北京登高望远,在异地旅居中不断拓展生活边界,让养老不再局限于一方天地,成为 “看世界” 的全新打开方式。
这些生动实践,正是邯郸挖掘生态、人文优势,推动 “文旅 + 康养” 深度融合的缩影。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太行山生态资源,当地精心打造民宿社区、旅居小镇、度假乡村等特色载体,规划多条康养精品旅游线路,让 “康养旅居” 成为新风口。政策赋能更添动力:对重点康养项目实施 “优先供地、优先审批、优先补贴” 政策,目前丛台区北湖康养、邯山区太极康养产业园等 16 个重点项目正加速推进,预计将新增床位 6300 张,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元、更高品质的颐养选择。
产业发展与事业推进同频共振,据邯郸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 年全市文旅康养、中医药康养、体育产业等六大康养相关产业总产值已达586.7 亿元,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