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15分钟养老圈"里的温暖守护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清晨七点的社区微信群里,一条"照顾卧床父亲腰酸背痛怎么办"的求助,迅速获得《翻身护理技巧》视频链接的回应;银杏树下的老人们闲聊时,主动提起"去家门口服务站做免费健忘筛查"。这些日常场景,正是上海市南翔镇探索"认知干预+照料支持"社区网格化养老模式的生动缩影——当专业养老资源深度融入15分钟生活圈,梧桐树下的街巷正悄然构筑起有尊严的社区医养新生态。

  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从科普到支持的全链条守护

  "打破刻板印象要从趣味科普开始。"南翔镇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互动游戏、情景体验等形式,专业团队深入邻里中心、日间照料站等场所,将认知健康知识转化为居民易懂的内容。系列治愈系文创产品如抱枕、钥匙扣,更成为传递友善理念的"流动信使"。

  在筛查网络建设方面,项目历经三年深耕,已在43个居委会、10个日间照料中心等关键点位布设服务,累计完成初筛超5900人次,覆盖全镇约20%老年人口。"长者步行即可参与筛查,为风险早发现打通'第一公里'。"数据显示,这种"下沉式"服务已帮助众多家庭实现认知障碍的早期预警。

  针对认知能力衰退问题,项目引入国际FINGER干预方案,设计"音乐时光""益智乐园"等特色课程。累计超500人次参与的手势舞、八段锦等活动,不仅延缓认知功能下降,更通过社交互动提升长者生活幸福感。"看到老伙伴们一起唱歌跳舞,心情都变好了。"参与活动的王阿姨笑着说。

  家庭支持同样是体系重点。项目已为60户认知障碍家庭提供个案管理,向237户高风险家庭发放紧急呼叫定位仪,并构建"1个中心+4个邻里点+17个社区点位"三级网络,联动10家友好单位提供医疗转介、资源对接等全周期服务。"专业团队的上门指导,让我们照护时更有方向。"一位重度失能长者的家属表示。

  失能长者照护计划:从技能培训到数字赋能的暖心实践

  "照顾卧床老人腰酸背痛?"这类常见问题,通过全年50场"老吾老计划"培训得到解答。课程聚焦安全防护、膳食指导等照护痛点,覆盖200余名家属,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纠正了错误姿势,现在给父亲翻身轻松多了。"学员李女士反馈道。

  针对"听得懂但不会做"的实操难题,项目在邻里中心开展20场"手把手"实训,40位长者在模拟场景中练习饮食照料、关节康复等技能。"反复练习后更有信心了。"参与培训的张叔叔表示。

  对于30户重度失能家庭,专业团队提供入户评估与个性化指导,内容涵盖护理技巧与心理支持。"上门服务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家属王先生感慨。此外,项目通过发放智能定位仪、搭建24小时在线咨询平台,为失智老人构建安全防护网。"有了定位仪,子女外出更放心了。"多位老人家属提到。

  "南翔模式通过精准化服务与资源整合,有效回应了老龄化社会的多元需求。"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专家指出,其"认知干预+照料支持"双轨并行机制,既注重早期风险防控,又强化家庭照护能力,形成了可复制的社区养老样本。

  数据显示,该项目已累计服务超万人次,构建起"家门口"的完整支持体系。从科普宣传到专业干预,从技能培训到数字护航,南翔镇正以绣花功夫编织社区养老网络,让银龄群体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有温度的晚年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