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重阳节,让尊老养老成为沂蒙温暖的注脚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重阳,这个刻着千年敬老印记的传统日子,正在沂蒙大地透出不一样的时代暖意。眼下人口老龄化的脚步越走越近,临沂没有停留在口头呼吁,而是用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把“孝善沂蒙”这四个字,酿成了衡量城市温度、标注文明高度的鲜活符号。

  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助老”:政策兜底织就安心晚年

  今年3月,临沂出台的《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八项措施》,满是看得见的细致考量:搭建起4000张以上家庭养老床位,每张床位都配上紧急呼叫器、健康传感器这些智能小帮手;还要帮7000户特殊困难老人家里做适老化改造,加装扶手、铺好防滑垫,让老人在家走路、洗澡都不用慌;政府还会掏钱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至少覆盖8000位老人。这些安排,就是想让老人既能守着熟悉的家,也能把晚年过得踏实舒心。

  更让人心里敞亮的是,今年8月临沂核销了全市第一张养老消费券。这张800元的券,能直接抵老人当月的护理费、食宿费,算下来一年能帮老人省下近万元。政策不玩虚的,真金白银往养老上投,这份对老年群体的关照,实实在在暖到了人心坎里。

  “社区嵌入式养老”与“农村孝善食堂”:多元服务满足多样需求

  在城里的社区,临沂正忙着搭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出门走不远,就能找到养老帮手。将建设14处社区嵌入式养老院,还会设3个认知障碍友好社区、26个康复辅助器具租购点,老人有啥需求,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转到农村,“幸福院+周转房”的建设也没落下。现在全市已经建起740个农村幸福院、746处孝善食堂,村里老人不用再为“吃饭难”犯愁,也有了能聊天、解闷的地方,再也不用愁没人陪着玩。

  重阳节前,临沂高新区涧头村的第一书记自掏腰包办了场敬老宴。30多位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还有少先队员,撸起袖子当起厨师、服务员,给近400位老人端上热乎饭。这样自发的敬老事儿,藏着临沂人刻在骨子里的敬老传统,看着就暖心。

  “智慧守护”与“社会参与”:科技添力,人文暖心

  在临沂河东区,智慧养老正悄悄守护着老人的安全。家庭养老床位上装的智能监测设备,不用天天敲门打扰,就能把老人的安全盯得牢牢的。

  而传统的温暖也没断档——沂河新区梅家埠街道拉着好几家爱心组织,去福利中心给老人送关怀:免费剪头发、请中医来义诊、帮着按摩放松,还捎去棉衣、米面这些过冬的必需品,把冷天里的暖意送得足足的。

  更让人惊喜的是老人们的精气神倍儿足。临沂每年都会举办多场重阳节展演活动,把老人凑在一起热闹;在“齐鲁悦龄杯”山东省老年舞蹈大赛上,临沂选送的5个作品都拿了奖,其中一个还摘了金奖。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么丰富,活成了大家眼里“越老越有滋味”的样子。

  从“孝善传统”到“现代善治”:银发事业走得稳、走得实

  临沂做养老、尊老家的事,既有暖人心的温度,更有实打实的力度。去年,全市给困难老人发了7600多万元补贴,10多万老人从中受益;“情暖夕阳”慈善帮扶也没停,发动3500支志愿者队伍,推出了1000个助行、助医的服务项目,老人有啥难事儿,总有人伸把手。

  再看那些细节:公共场所都留了无障碍通道,随手能拿到拐杖、老花镜、急用药品;全市公交车里,循环播放敬老助老的提醒语。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小心思,全是这座城市对老人的贴心照顾。

  等明天的太阳照在沂蒙大地上,孝善食堂敬老宴的饭菜香飘起来,智慧设备安安静静守着独居老人,我们心里更明白:养老尊老不只是家里的事儿,更是整个社会文明里,永远不能少的课题。从古代“老人不用背着东西赶路”的朴素愿望,到现在“让每个老人都能安享晚年”的追求,临沂正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新时代的敬老答卷。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过得舒心、活得体面,这既是对沂蒙孝善老传统的最好延续,更是对未来许下的郑重承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