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正值重阳节。这个10月,又逢第16个全国“敬老月”。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从走访慰问百岁、高龄失能老年人,到开展为老志愿服务;从举办各类文化展演,到举办老年书法、绘画、摄影等比赛,各地多措并举传递敬老爱老温情,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服务模式
不久前,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办与长宁区老龄委联合举办2025年上海“敬老月”活动启动仪式,众多为老服务新举措集中亮相:《上海市老年人数字素养报告》发布,后续将结合“指尖上的法治课堂”直播讲座活动,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96999500“银龄守护”公益热线开通,将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心理健康疏导服务……
同时,活动外场的长宁区银发市集也亮点纷呈:一批企业推出“银龄特惠”活动,展示适老化家具、智能养老设备等产品;一些医疗团队提供免费健康检测、慢性病咨询等服务,很多老年人前来体验;老年时装秀等互动活动上演,让老年人沉浸式参与。
近年来,各地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积极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在宁夏,当地连续数年举办“乐享塞上颐养宁夏”养老服务业博览会,集中展示养老服务前沿科技和最新成果,为宁夏老年人提供更多服务和产品选择。发布宁夏旅居养老地图,实现全区五市旅居养老服务资源“一图统揽”。
在云南,当地围绕“七彩云南·康养福地”品牌定位,向社会推出5条旅居养老线路和50余家旅居养老服务机构产品,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一批集休闲、养生、疗养、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养综合体。
推进志愿同行
近日,由天津市老龄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以“弘扬孝亲敬老美德共建老年友好社会”为主题的2025年天津市“敬老月”活动启动仪式举行。现场设置了4大类30个为老服务展位。在公益市集展区,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智能设备使用指导、政策宣讲等服务。
各地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孝亲敬老志愿服务,营造爱老助老社会风尚。据了解,全国有超过5000万名老年志愿者活跃在基层治理与社会服务一线,成为孝亲敬老文化的传播者与实践者。
在河北,当地探索“低龄乐奉献高龄享服务”银龄志愿助老服务新模式,广泛动员低龄老年人和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助老,打造“爱心来敲门”服务品牌。推广承德市“老年公益互助志愿服务”模式,支持各地探索以低龄老人参与为主的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老年志愿服务道路。
在山西,当地通过社区关爱和“共享儿女”“窗帘行动”“小老人”等品牌活动,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晋城市妇联“太行女儿”“孝亲敬老”专线分队常态化开展“为孤寡老人理发”“温暖重阳·爱心洗脚”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
在黑龙江,当地省委社工部、省民政厅、团省委等部门广泛开展“敬老助老”志愿服务专项行动2700余次,受益14万余人次。目前在黑龙江志愿服务平台注册的老年专项组织3600余个,开展活动近7万次。
拓展文化浸润
不久前,由江苏省民政厅、省老龄办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5年江苏省“敬老月”主题宣传活动暨第六届江苏省老年大学合唱会演,在常州市举行。14支老年大学合唱团轮番登台,用歌声讲述时代故事,用旋律传递生活热情。
近年来,各地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孝亲敬老主题活动,不断推进孝亲敬老文化传承创新。
在吉林,当地以“敬老月”为重要抓手,通过电视专题宣传、设置地铁敬老专列、举办普法讲座等宣传活动,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全省各地通过组织老年读书分享会、文艺演出、太极拳展演等文体活动,不断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青海,当地把孝亲敬老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列入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重点,列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核心内容,让孝亲敬老成为习惯、融入日常。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基层农牧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等重点群体,提供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科普宣传、健康义诊等暖心服务。
…………
在各方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孝亲敬老实践,有效提升了全社会的敬老意识,孝亲敬老文化落地生根有了更坚实的依托。
(记者 任 欢 杨桐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