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孝,德之本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亲敬老文化,镌刻于典籍,流淌于血脉,践行于日常,历千年传承而不衰。
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进入新时代,孝亲敬老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凝聚起全社会思想共识和强大合力,为推动新时代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文化支撑。
法律制度护航
孝亲敬老价值导向更加鲜明
“九九”谐音“久久”,寓意健康长寿。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并明确提出,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这一举措从法治层面彰显了国家对老年人的尊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孝亲敬老是公民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深入挖掘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中蕴含着尊老爱老的朴素情感和智慧。老龄顶层设计中,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贯穿始终,构筑起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制度性文件,都对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进行了部署安排。
每年在重阳节当月开展“敬老月”活动,持续开展全国“敬老文明号”创建和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评选,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细化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和创新工程内容。如今,这些内容已成为孝亲敬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
江苏省将孝亲敬老文化弘扬、家庭孝老责任落实等内容融入地方性法规和重要政策文件;上海市将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转化为刚性法治实践;青海省将孝亲敬老文化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重点;陕西省将传承孝亲敬老文化贯穿于各项老龄政策制度制定实施中……各地因地施策,把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纳入文化建设和老龄工作重要内容,积极营造老年友好环境,让孝亲敬老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
打造敬老品牌
孝亲敬老文化资源进一步激活
近日,由“99”图形和“孝亲敬老 崇德向善”中英文组成的2025年全国“敬老月”活动标识发布,体现出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弘扬孝亲敬老文化,既要传承,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又要创新,融入现代生活。
全国“敬老月”活动是一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全国性爱老敬老社会活动。以重阳节为时间节点,“敬老月”活动以走访慰问、权益维护、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主题宣传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大力弘扬孝亲敬老文化,广泛动员各方力量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经过十几年的深度耕耘,全国“敬老月”活动已成为弘扬孝亲敬老美德、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识的重要平台。
在积极开展孝亲敬老实践活动的同时,孝亲敬老文化研究活动也在持续推进。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与创新大会于2019年、2020年分别在陕西省汉中市、江西省赣州市举办。与会者深入探讨新时代孝亲敬老文化传承创新的渊源、内涵、方向、面临的形势、典型经验,以及孝文化传承与法治建设等内容,为孝亲敬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搭建载体。
各地也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推进孝亲敬老文化传承创新,让其从传统美德向生活实践、社会风尚转化。
山东省充分挖掘儒家孝文化资源优势,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情、家庭有爱”的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格局,打造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孝善齐鲁”品牌矩阵,涵盖养老服务、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引领全社会践行孝亲敬老文化。
浙江省以“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品牌建设为抓手,把孝亲敬老文化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创建等重要内容,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全省还涌现出绍兴市上虞区“孝德文化”、金华市浦江县“郑义门家规”等20个地方孝文化品牌。
实现孝亲敬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
湖北省孝感市以孝为名,是“中国孝文化之乡”。孟宗哭竹生笋、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其中,“董永传说”中卖身葬父的故事流传千年,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孝感市借助5D全息投影、智能水幕等前沿科技,打造大型沉浸式水上夜游节目《槐荫船说》,重新演绎非遗“董永传说”,将传统孝亲故事转化为游客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的文旅体验。
山西省运城市依托舜帝德孝文化节载体,打造孝文化品牌。创办十多年来,舜帝德孝文化节持续创新表达方式,通过祭祀大典、先进典型示范、大型演出、抖音短视频大赛、文旅融合等多种形式,提倡尊老敬老新风尚,不断为传承孝亲敬老文化注入新元素。
智能化时代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困扰。帮助广大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成为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所关注的新内容。如今,“弘扬孝亲敬老美德·智享银龄数字生活”等主题活动相继涌现,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急难愁盼,还拓展了孝亲敬老文化的内容。
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孝亲敬老文化有了更多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的新场景,焕发出新活力。
凝聚多方力量
持续推动孝亲敬老文化发扬光大
爱老助老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敬老爱老,人人都能参与。
表彰模范、树立典型是推进社会敬老的有效方式。日前,民政部官网公示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拟表彰名单。拟表彰对象用实际行动传承了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伟大时代自信自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北京市,不分年龄、户籍、职业、行业,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以热诚的服务、真挚的关怀对待老年人,受到社会和老人认可均可参评孝亲敬老先进;从评选孝子、孝媳扩展到推选慈孝之乡、慈孝企业,浙江省孝贤选树活动通过扩大对象范围,持续提升孝亲敬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更多人投身孝亲敬老实践,提升了全社会的敬老意识。
褒扬先进,也树牢底线。我国宪法明确了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以及国家和社会帮助老年公民的主体责任。江西省等地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家庭实施信用惩戒,在社会层面树立了“孝为德本”的价值导向。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民政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指导意见》,推动在全国广泛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倡导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引导全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筑牢孝亲敬老思想根基。
各地多措并举,推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落地见效。
在青少年教育上发力:天津市、黑龙江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将孝亲敬老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在干部教育上发力:辽宁省、江西省等地推进人口老龄化国情省情教育进党校(行政学院);
在社会公众引导上发力:山东省、青海省等地将孝亲敬老列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核心内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教育实践;
在统筹资源上发力:江苏省组建由各领域退休老专家学者构成的“人口老龄化国情省情教育讲师团”,开展“五进”宣讲。
…………
在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实践中,众多社会组织、基层老年协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在满足老年人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精神生活等需求的同时,大力营造关心关爱老年人的氛围。全国有超过5000万名老年志愿者活跃在基层治理与社会服务一线,成为孝亲敬老文化的传播者与实践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在各方努力下,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友好型社会加速推进,为老年人构建了适老化的硬环境和尊老敬老的软环境,让孝亲敬老文化落地生根有了坚实的依托。
孝亲敬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滋润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为应对扑面而来的银发浪潮提供了信心和底气,有力助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稳稳托住亿万老年人的幸福晚年贡献了精神文化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