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城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6%,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就迫在眉睫,养老金融破局已势在必行。
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滨州市以“央行资金+政策协同”为支点,以“金融服务全产业链”为纽带,以“农村养老深耕”为突破口,探索出一套破解养老机构“融资难”、养老产业“发展慢”、农村养老“服务弱”的金融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7月末,滨州市养老领域贷款余额8.23亿元,个人养老金规模较去年增长43倍,创新覆盖“养老产品制造—机构运营—消费服务”全链条养老金融产品190余款……滨州的这场“银发金融”实践,为各地应对老龄化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
老龄化倒逼改革
“康养滨州”的金融命题
2024年底,滨州市民政部门的一组数据引发关注: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06.6万人,占比26.65%;65周岁及以上人口84万人,占比21%——这意味着滨州已深度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与之相对的是,当地养老机构普遍面临“三难”:建设缺资金、运营缺支持、农村缺服务。
“养老机构建设运营周期长、盈利低,银行放贷顾虑多,之前我们升级康养设施,有500万元的流动资金缺口,但却面临着抵押物不足的窘境。”滨州中博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的困惑,曾是当地养老产业的普遍困境。而另一边,山东欣悦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滨州养老产业链龙头企业,其涵盖康复医院、康养联合体、健康职业学院的全链条布局,也曾因资金缺口面临困难。
矛盾之下,滨州的破局思路逐渐清晰:以政策为导向,让金融从“被动支持”转向“主动赋能”。2024年,滨州上榜“国家康养示范城市”,2025年初,人民银行滨州市分行联合市民政局建立了“金融+民政”共享机制,启动金融支持养老服务发展“五个一”提升行动,配套5亿元央行资金专项额度,推送113个养老领域主体清单——一场由央行资金撬动、多部门协同、金融机构参与的养老金融提升行动,在滨州全面铺开。
“央行资金+多方协同”
助力破解融资难题
“3个工作日,200万元贷款到账,还累计减费让利7万多元,这速度超出预期!”山东韩霞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宪学,至今记得邹平农商银行工作人员上门考察的场景。作为邹平老牌养老机构,韩霞养老公司因入住老人持续增加,急需资金采购护理用品,却因缺乏融资抵押物陷入困境。
转机来自“五个一”提升行动的“金融+民政”共享机制。邹平农商银行通过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平台,整合企业账户流水、水电税费缴纳等数据,精准评估其经营能力,最终匹配“创业担保贷”,并联合山东省鲁创融资担保、邹平市财信担保提供联合担保。同时,这笔贷款还享受了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的激励——这正是滨州养老金融的核心逻辑:以央行资金为杠杆,撬动“银行+担保+政府”的多方协同。
这个案例在滨州并非个例。中博养老公司同样因抵押物不足遭遇融资难,邹平农商银行为其量身匹配“养老机构运营贷”,由邹平市财信担保增信,3个工作日内发放500万元贷款,帮助其新增120张护理床位,服务范围从1个乡镇扩展至3个。“央行资金的激励让银行更愿贷,担保增信让银行更敢贷。”人民银行滨州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平晓冬解释,截至2025年7月,“五个一”提升行动已推动金融机构为清单内主体放贷3.87亿元。
这种模式的创新性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信贷“重抵押”的桎梏。针对养老产业“轻资产、长周期”特性,滨州构建了“数据授信+担保增信+央行激励”的闭环:民政部门提供养老机构运营数据,金融机构用大数据建模替代传统抵押物评估,担保机构分担风险,央行再贷款给予资金成本优惠。“这不是简单的资金投放,而是一套适配养老产业的金融生态。”滨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晓红表示。滨州出台了32项扶持政策和30项养老服务政策清单,以土地保障、设施配建、税费优惠等组合拳激发市场活力。今年8月,滨州入选民政部“增强养老金融服务供给 落实一揽子养老产业货币财政政策”试点地区。
从“单一放贷”到“生态服务”
金融渗透养老链条每一环
走进欣悦健康公司的健康产品研创智造基地,自动化生产线正忙碌地组装康复护理设备。“如果没有3000万元‘惠老助力贷’,我们的生产线扩能不会这么顺畅。”该公司董事长蔡建峰说。
欣悦健康公司的案例是滨州“金融支持养老全产业链”的典型样本。这家企业覆盖康复医院、医康养联合体、康养职业学院等六大板块,几乎涵盖养老全产业链。2024年,交通银行滨州分行成立“养老金融攻坚服务团队”,为其开辟绿色通道,累计发放3000万元贷款,其中2025年新发放的1000万元,是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实施后,滨州落地的首笔养老产业贷款。
值得关注的是,当欣悦健康公司旗下滨州康养职业学院项目面临7.6亿元资金缺口时,齐鲁银行、威海银行滨州分行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已累计放款近4亿元。“单家银行难以承担大额长期贷款,银团模式既分散风险,又满足了产教融合项目的资金需求。”齐鲁银行滨州分行公司部经理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可招生1万人,将有助于填补山东省康养类高职院校的空白。
金融支持还延伸到“养老+消费”的末端。2025年,人民银行滨州市分行联合市民政局向金融机构推送居家适老化改造企业名单,青岛银行滨州分行通过供应链金融产品“青银云保理”,为欣悦健康公司产业链上的山东谷悦康养器具有限公司发放1000万元贷款,保障其康养器具生产。而齐鲁银行滨州邹平支行推出的“常清泉”养老联名卡,整合餐饮、公交、医院等资源,实现“消费积分兑换养老服务”,已覆盖邹平3万余名老年人。
从产业端的“惠老助力贷”“银团贷款”,到支持消费端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养老专属借记卡,滨州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养老全产业链模式,在产业端、产品端、消费端、养老人才培养端、重点项目端等加强全产业链条支持,已形成覆盖“养老用品制造—机构运营—服务消费”的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目前,滨州市金融机构已陆续推出各类养老金融产品190多款。
破解农村养老“服务洼地”
让金融温暖田间地头
“以前取养老金要跑10公里,现在村里的农商行服务站就能办。”滨州市邹平市焦桥镇牛家村的王大爷,指着村口的滨州农商行普惠金融服务站说。站内的农金通设备不仅能取钱,还整合了社保缴费、指静脉认证等85项政务服务——这是滨州深耕农村养老金融的一个缩影。
农村是养老服务的“薄弱环节”,也是滨州养老金融的重点突破方向。邹平农商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银行,将41家营业网点全部完成适老化改造:无障碍通道、爱心座椅、多度数老花镜成为标配,智慧柜员机增设关怀模式,保留足够高柜窗口满足老年人传统办事习惯。“农村老人不熟悉智能设备,我们既要推科技,更要保传统。”邹平农商银行董事长单勇说。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邹平农商银行组建26支“移动金融服务队”,携带移动智慧柜员机上门服务。2025年上半年,焦桥镇牛家村17位老人无法到网点更换社保卡,服务队上门集中办理,仅用半天就完成信息采集。截至目前,邹平农商银行已开展上门服务2300余次,设立134家普惠金融服务站,实现农村养老金融服务村村全覆盖。
精神关怀同样重要。邹平农商银行联合邹平市老年大学成立金色年华俱乐部,开展广场舞大赛、健康讲座等活动,服务农村老年人3000余人。“不仅要解决‘钱的问题’,还要让老人感受到温暖。”该俱乐部负责人说,活动中穿插的防诈骗宣讲,还帮助农村老人避免了多起电信诈骗。
但农村养老金融仍有短板。滨州市子梅养护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曹井建坦言,其承接的沾化区2069位失能老人居家服务项目,虽获农业银行沾化支行240万元 “抵押e贷”,但农村地区专业护理人员短缺,金融支持难以完全转化为服务能力。“农村养老需要‘金融+人才’的双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滨州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宝卫表示,下一步将推动金融机构与康养职业学院合作,定向培养农村养老护理人才。
从“破局”到“提质”
滨州养老金融的下一步
“工作成效虽显著,但共性难题也不少。下一步,我们将在政策协同、部门联动,创新融资服务模式,丰富养老金融支持场景等方面再加力。”陈宝卫说。人民银行滨州市分行将加强与民政、发改、财政、卫健、金融监管等部门协调联动,推动直接融资、保险、基金在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合力用好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关注养老机构轻资产、抵押难共性难题,推动金融机构以有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产权明晰的房产、养老设施等固定资产为抵押,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权益质押的信贷产品,创新抵押担保机制,探索将养老服务设施使用权、预期收益权纳入有效抵押物范围;探索金融支持辖区养老全产业链模式,丰富金融支持“养老+”体系,关注养老产业新业态出现的金融需求,推动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落地增量扩面。
“养老金融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目前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金融支持仍面临诸多行业共性难题,需要金融系统协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持续加力做好支持。”平晓冬表示,滨州制定了《滨州市推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未来五年将力争初步构建起覆盖广泛、功能完备、结构均衡、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养老金融服务综合性,打造老年友好型金融服务环境,优化“孝和之滨·安养之州”养老品牌,让金融真正成为“银发经济”的助推器。
从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到全产业链金融的生态赋能,再到农村养老的暖心深耕,滨州的养老金融实践为各地应对老龄化提供了重要启示:金融支持养老,既要破解融资难的现实问题,更要构建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