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8月17日上午,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座谈会。
记者了解到,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强调发展银发经济要坚持问题导向,兼顾老年期需求和全生命周期准备,聚焦培育抗衰老、智慧健康养老等潜力产业。
“着力解决老年助餐、失能照护等急难愁盼事项,从需求侧改善消费环境,在供给侧强化要素保障,拿出清单式具体支持举措。”会议提出要求。
棘手:失能照料和助餐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以下简称“20条措施”)。
在提升健康服务消费方面,20条措施提及,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等医疗联合体,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旅游等服务。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开发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生活照护、康养疗养等服务和产品,支持各类机构举办老年大学、参与老年教育。积极扩大普惠型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消费提质增效。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荫凯出席了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座谈会,银发经济相关企业、金融支持机构、行业协会组织等13家单位的负责同志交流了相关产业发展情况、面临问题,并就完善政策措施提出建议。
其实,银发经济中,老年助餐、失能照护是急难愁盼事项。
一位养老院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在养老院,养老院赚不到什么钱,养老院主要赚取失能老人的照料费用,这部分费用较高。”
有调查报告指出,机构、社区、居家三种养老方式的结构性失衡。机构收住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约1%,并且以失能、失智为主体,其中又以重度失能失智为主体。99%的老年人选择了居家社区养老,这其中约13.5万人属于失能、失智老年人,约63.5万人是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因此社区居家中的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是养老服务的“难中之难”,“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现象比较突出。
此外,养老服务人才短缺与人才结构性矛盾并存。养老服务人才短缺与人才结构性矛盾并存。据了解,40—64岁服务人员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三,年轻从业者较少。知识和技能结构不合理,护理人员占总人数比例超六成,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医生、护士仅占总数的1%左右。人员流动频繁,养老服务人员平均工作28个月,离职人员平均工作24个月,在职人员平均工作37个月。养老服务人才不足、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的矛盾在短期内不可能缓解。
座谈会指出,老龄化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银发市场迎来广阔空间。把握时机,顺势而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有利于实现增进老年人福祉、扩大国内消费、发掘经济新动能一举多得,更好推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助餐上门难
老年助餐,是民政部门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记者看到北京石景山某小区老年助餐食堂的价格,有老年卡自助餐22元一位,年轻人35元一位。在西城,养老餐集配中心,一餐价格在20元至40元不等。
“老年餐厅有微信群,可以每天通报菜单。”老年餐厅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已经发展1000多家养老助餐点,包括发挥自身资源为周边固定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单位内部食堂、老年餐桌,以及面向社会提供养老助餐服务的社会餐饮企业等四类形式。
北京民政部门人士曾透露,助餐问题需求量大,而且是最钢性的需求,在除失能照顾之外,老年人非常在意助餐需求。
但是能够承担的成本非常低,老年餐厅价格在20元一位以上。“民政部门为老年人提供的助餐10块钱以上,老人都嫌贵,而且还要送上家门。两家大型外卖企业我们都联系了,让他们参与我们的助餐事业,政府还给他们补贴,但人家根本不感兴趣,因为不赚钱。”前述人士表示。
该人士表示,“现实当中很难找到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助餐的市场主体,不能说政府再建立一支队伍给每个老人去送餐,我觉得这也是不现实的。”
据了解,目前的解决方案是,2022年公布的《关于提升北京市养老助餐服务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北京探索建立助餐点运营补贴制度,可给予每人每天3元的运营补贴;补贴资金总体由市、区财政按1:1共担,各区统筹确定本区支持政策,推动建立符合实际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
前述座谈会要求,国家发改委社会司认真梳理、充分吸收参会单位所提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政策举措,提高政策含金量和可操作性,切实增强各方获得感,并与经营主体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共同推动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